(黃耀庭/文)中國畫飄逸瀟灑,意趣高古,一直以來是中國文人學養豐厚的最高標榜。不過在當代藝術大張旗鼓的今天,傳統中國畫好像被逼到了角落里,顯得勢單力薄。 但是正如中國畫所獨有的云淡風輕、與世無爭的氣質一樣,國畫在自己的藝術世界里自得其樂,自有其妙趣。而在追求這種境界的道路上,重慶涌現出了一些國畫名家大師,雖然斯人已逝,但回響猶在。
“畫仙”晏濟元

晏濟元是近現代藝術最為長壽的藝術家之一,也是最見精神的長壽藝術家之一。
在中國書壇畫苑,名家有“兩張一晏”之說,“兩張”是指張善孖、張大千,“一晏”說的就是晏濟元。朱德也曾贊“海外有個張大千,國內有個晏濟元”。
晏濟元1901年生于四川內江一個耕讀世家,其父晏輝廷為清末秀才,長于書畫治印。受家庭熏陶,晏濟元7歲即從父學習詩書畫印。成人后東渡日本,就讀于日本鐵道講習所、早稻田大學、東京大學。
雖然晏濟元出生于四川內江,也曾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地呆過一段時間,但晏濟元的一生更多是在重慶度過。喜歡畫畫經常出門寫生,至今,重慶很多地方都留下過他的足跡。
晏濟元從藝一生,充滿傳奇。古往今來的書畫大家,無一不是熔傳統與創新于一爐、敢于在傳統技法頂峰繼續探索的勇者,晏濟元便是其中之一。他的書畫藝術有著獨特的風格,并且歷來主張“學古要辭古,創新要破新”,在繪畫上強調“學畫必先學書,書成而后學畫,必有所成”。
到了后期,晏濟元的藝術更達到了隨心所欲、高深莫測之境界。尤其在晚年的創作中,工筆與寫意相結合,不墨不華,更兼骨氣與瀟灑,體現出大師級別人物的氣魄與風采。
“中國梵高”陳子莊

“中國梵高”的稱謂也許只是笑談,但陳子莊對藝術的赤子之心與梵高是相通的。
陳子莊是中國現代國畫大家,有“中國梵高”之稱。
1919年,陳子莊隨父到永川永興鄉,父做小生意,陳子莊入私塾念書,即習繪畫。因仰慕豪俠,又從寺僧習武。青年時曾以畫紙扇為生,還在肉鋪當過伙計,業余時間仍學畫習武。
早年浪跡江湖的生活體驗給了他復雜而深刻的人生歷練,并且把自己的個性融入到了藝術中。陳子莊的藝術,無古人意境情調的色彩而繼承意境創造的要領,少有 傳統視覺語匯范式的痕跡,而獨得中國畫藝術在繼承中更新語匯范式的奧妙。他對待藝術傳統的理解,不停留在淺層的形跡而深入膚理,不停留于枝節而得其要義。
他借古開今,在民族藝術本體上開拓現代的中國山水畫,形成了全然不同的風格意蘊,表達了自己的藝術個性。他的山水作品跡簡意真,平中求奇,天然真率而清脫純樸,有著田園詩般的韻味。評論家薛永年稱其看似天馬行空,盡脫古法而實則“陰法其要”。
“我死之后,我的畫定會光輝燦爛,那是不成問題的。”——這句話透露著陳子莊強烈的藝術自信,他無疑是近現代國畫史上最具個性色彩的畫家之一。
“鄒麻雀”鄒友蒸
鄒友蒸是重慶山野派大畫家,他整個的藝術生涯都是在跟麻雀“死磕”。
鄒友蒸,曾經被遺忘的一代重慶山野派大畫家,極擅畫麻雀。他畫的麻雀,江湖人稱“鄒麻雀”。
抗戰時鄒友蒸就讀于內遷至重慶江津的民國四大藝專之一的湖北武昌藝專(現湖北美術學院和武漢音樂學院前身),受過學院派的專業美術訓練,曾受徐悲鴻、齊 白石等名師指點。新政權成立后,他數次放棄在學院任教的機會,執意回到老家豐都,沉浸于鄉情鄉景鄉魂,作為一個鄉村美術教師度過一生。
鄒友蒸從小生活在山區,家鄉有大片大片的竹林,林間院壩到處都有麻雀,這也為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來源。據鄒友蒸回憶他孩提時很頑皮,經常邀約小伙伴們在田 坎地頭用竹篩捕捉麻雀。對麻雀的生活習性了解后,慢慢地也就喜歡描繪麻雀這些小小的精靈。在長期的觀察和實踐當中,鄒友蒸用簡煉和寫意的筆觸將麻雀記錄了 下來。
鄒友蒸對自己的藝術追求從不滿足。盡管畫了數十載的麻雀畫,但鄒友蒸一直對自己的作品有不滿意的地方。而在傳統麻雀畫的基礎上,鄒友蒸融入了自己在自然生活中的感受,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