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畫裝裱是中華民族之魁寶,傳統的"京裱"是手工字畫裝裱的代表,一幅字畫需要四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其裝裱;而且每一道工序都要嚴格按要求進作操作才可能使其達到預想的藝術效果.下面我就和博友們談談裝裱字畫時要注意的問題,供博友在裝裱字畫時參考:
一.不覆褙
近一兩年來,經常發現一些字畫因為偷工減料而必須返工或者揭裱。查其原因是由于缺少一道主要程序—覆褙(裝褙)。這種現象在框裱中最為突出。字畫框裱與軸裱同樣有著十分嚴格的操作程序,個別裝裱師為了獲取更大的利潤,在裝裱中采取不覆褙方式,欺騙不太熟悉字畫裝裱業務的消費者。這種操作方式,一是其藝術效果不佳,二是極容易使已裝裱好的字畫作品出現炸裂,使藝術品的價值大打折扣。
二.將機裱畫或半手工裱畫說成是全手工裱畫
隨著社會的發展,裱畫業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機械裝裱字畫進入到了國內的裱畫市場。但是,傳統的手工裝裱字畫和具有保存時間長,利于揭裱、修復作品和敗筆的補救,色垢、墨污、紙皺、殘缺的處理,使作品原來的筆觸、墨潤、色彩更加潤澤、調和,從而增添作品的神韻等優點仍被廣大的書畫愛好者所喜愛。而機裱由于沒有經過水濕這個過程,字畫的水墨氣不能顯現,更談不上墨分五色了,況且保存一定時間后膠易老化,會造成開膠,使作品失去了應有的藝術價值.現在有一點裱畫店,將機裱畫或半手工裱畫說成全手工裱畫,他們的理論是機裱畫也是人手操作的,所以也叫手工裱畫,真荒唐!面對這種局面,喜愛書畫的朋友們在不圖便宜的基礎上,應在裝裱字畫時將自己對裝裱的要求講清楚,并將所裱的字畫與機裱字畫進行對比,鑒別一下是否是全手工裝裱的字畫,這樣才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護自已的藝術品。
三.用劣質紙張冒充手工宣紙做覆褙
造紙術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而享譽全球,由蔡倫發明的植物纖維造紙術發展演變成的中國宣紙(手工宣紙),更是名聞天下。因采用特種材料,運用傳統手工抄造技藝,宣紙具有抗老化、防蟲蛀、耐收藏等特點,被譽為“千年壽紙,萬載存真”。如今有些裱畫店為其利益用劣質紙{或機械宣紙}冒充宣紙做覆褙,使很多消費者上當。
四. 天地桿使用中存在的問題
地桿有木質紙質兩種。木質地桿圓形。直徑3、5厘米左右。特大裱件,還應適當加粗。要求其桿身要直,兩端粗細相等,表面光滑,不留棱痕,且木桿要以高溫處理以達到防蟲蛀,不變形。紙質多為中空,有厚薄兩種。薄紙管重量較輕,故管內多放置細砂,和上鋸未填充。厚紙管因其重量同木桿相仿。現在一些裱畫店使用的天地桿沒有經過高溫處理;在使用紙質地桿時不按要求操作,從而影響了書畫裝裱的質量。
五.漿糊的使用
在裱畫過程中,漿糊的制作尤其關鍵。裝裱書畫忌用厚糊,古人云:“良工用漿如用水,旨在多刷則漿水沁透紙,凝結如抄成者,不全恃糊力矣。如墨用膠輕,只資錘搗之力耳。”厚漿糊裝裱的書畫,不僅易使裱件發霉,還會使裱件脆硬、笨拙不堪,更易發生斷折現象。所以在裝裱書畫時,要根據各道工序的不同而調整漿糊的濃度。
現在有很多裝裱師為防止跑墨在制糊時加礬。制糊時加礬雖能起到防腐;防止退色;固定書畫的墨色等作用。但是用礬就會使書畫礬化,增加了書畫的脆硬度,對于書畫長期傳世極為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