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張德林書法展在北京舉行,200多位各界人士出席了開幕式并參觀了展覽。張德林是當代實力派書法家,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國家畫院沈鵬書法創研班助教、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國書畫名家專項課題高級研修班導師、中國國家畫院曾來德工作室助教、安徽省書法家協會理事和草書委員會委員、九三學社中央書畫院副秘書長、北京紅博館藝術總監。他自幼酷愛書法藝術,長期潛心臨摹歷代名家字帖和碑刻拓本,師承著名書法家沈鵬、黃惇、張榮慶和曾來德,將禪學理念融入到書法創作之中,注重佛學思想和精神氣質的真切表達,盡顯澄澈明凈的禪意書寫風貌,形成自在清和、簡約寧靜的藝術風格。
對毛筆字有與生俱來的親近感
1963年10月,張德林出生于安徽省來安縣雙塘鄉瓦崗村,祖輩幾代人與書法藝術無淵源。在他上小學三年級時,學校開設了描紅課,老師除了講解要領外,還要指導學生描寫一張紅模子。張德林對描紅課情有獨鐘,每張紅模子有12個字,每次描紅都至少被老師勾畫10個代表優秀的紅圈。一年后,學校又開設了大字課。他的大字成績出類拔萃,每次考試都名列第一,并經常受到老師的表揚。
張德林從12歲開始,就幫助鄉親們寫春聯,全村有近百戶家庭,由他代寫春聯的家庭就有1/3。每次寫完春聯后,鄉親們大多送他一些米糕、糖果、花生、瓜子作為回報,他感到非常自豪與滿足。當時,在來安縣縣城,每年春節前都要舉辦年貨大集,前來交易的人群摩肩接踵、絡繹不絕。從15歲開始,他每年春節前都到這個年貨大集賣春聯,大多現寫現賣,經常吸引幾十人圍觀。張德林說:“我因天性使然對毛筆字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親近感。書法是我的最愛,它陶冶了我的性情,磨煉了我的意志,提升了我的品格。我寫字就如同他人飲酒、品茗、下棋、養花那樣,感到非常快樂。”
上世紀80年代初,張德林開始與家鄉的一些書法愛好者密切交往,其中有一位名叫呂雪冰的書法愛好者給他很大幫助,成為他書法藝術道路上的良師益友。呂雪冰比他年長10多歲,在兩人多年交往中,張德林不僅學到很多知識,而且還通過他的引薦,逐步認識了書法界的很多朋友,慢慢融入到當地書法圈中。從1980年至2005年,為了全家生計,他務過農,做過工,經過商,辦過廠,還曾在來安縣歌舞團當過演員和藝術指導。在這期間,不論做什么工作,他一直沒有放棄學習書法,書法已經與生命融為一體。當時,他沒錢買紙,就到處尋找廢舊報紙和雜志練字,在每張紙上先用毛筆蘸淡墨寫,然后再蘸濃墨寫,直到寫滿黑乎乎的墨跡為止。有時連廢舊紙張也找不到,他就用毛筆蘸清水在方磚和水泥地上練字。2006年,他調整了自己的生活方向,將全部精力投入到書法藝術之中。一年后,他來到北京,拜名師,交同道,成為職業書法家。
受益多位大師書法造詣快速提升
1993年,張德林師從南京藝術學院黃惇教授。黃惇現為南京藝術研究院副院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藝術學)評議組成員、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和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蘇省美術館藝術鑒定顧問、西泠印社理事。黃惇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受王羲之、王獻之、米芾、董其昌和王鐸的影響較大。他的書法作品具有清逸雅正的意境,散發著濃厚的書卷氣息,盡顯厚重的文化底蘊,給人以渾然天成之感。黃惇認為,中國畫的靈魂是筆墨。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的繪畫藝術能像中國畫那樣精微到筆墨,畫家的思想、情感、意境都通過筆墨表現出來。同樣,中國書法的核心是筆法,沒有筆法只能稱為字,而不能謂之書法,因為它無法上升到藝術境界。他告誡張德林:“要解決書法的用筆問題,必須花大力氣臨摹古代名家經典作品,臨帖是對書法傳統最好的繼承。”
2007年,張德林被選入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書法高研班學習,師從張榮慶教授。張榮慶擔任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館專家委員會委員、文化部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副會長、白洋淀詩書畫院首席院長等職務。張榮慶教授提倡,學習書法要有意用功,無意成功。字內功與字外功兼修,字內功練字,字外功練心,將練心放在首位。他反復告誡張德林:“增進學養對于寫字至為關鍵,練字和讀書必須雙管齊下,只顧練字,偏廢讀書,最終是會吃虧的。書法藝術要靠學養來滋補,否則后勁不足。”
2008年,張德林考入中國國家畫院書法課題班,師從著名書法家沈鵬和曾來德,學習兩年。在開課伊始,沈鵬先生就提出了“弘揚原創,尊重個性,書內書外,藝道并進”的教學方針。這16個字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是總結歷史上有代表性書法家成功經驗的結晶,體現了書法藝術的傳承規律,揭示了書法藝術的本質特征。其中,“原創”是核心,“個性化”是原創的體現,“書內書外功”是實現原創的必要基礎和條件,“藝道并進”是書法家一生追求的最高境界。曾來德現為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北京大學客座教授、世界華商書畫院院長。他的書法創作延續了晚清以來的碑學傳統,以民間書法為取法資源,同時吸收西方視覺藝術理論和日本現代派書法創作理念,試圖以書法造型藝術表達當代人的審美體驗與追求。他的作品以驚世駭俗的用筆、用墨和構圖突破常規,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審美張力,成為現代派書法的代表人物之一。曾來德告誡張德林:“藝術家是偉大的匠人加半個哲學家。高超的技術如同過河之橋,鮮活的形式在于內在的生命,簡約、準確、美麗謂之美。”
在沈鵬、黃惇、張榮慶和曾來德的悉心指導下,張德林的書法造詣有了飛速提升,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藝術成績,并確定了未來的發展方向。張德林的書法作品先后入選全國首屆冊頁展、全國第九屆書展、全國第五屆中青展、中國第二屆書壇新人展、全國第一屆楹聯展、全國紀念鄧小平誕辰100周年大型書法展、全國第二屆流行書風展等重要展覽,并多次獲獎。他多次舉辦個人書法展:2010年6月,在全國政協禮堂舉辦醉翁遺韻書法展;2011年10月,在北京三品美術館舉辦瀞水流深抄經書法展;2014年8月,在北京容介書院舉辦自在清和書法對聯展,在北京丹鳳朝陽美術館舉辦自在清和書法小品展。
張德林的書法作品被多家博物館和宗教機構收藏,并出版《張德林書法集》《張德林抄經書法集》《張德林對聯集》《張德林楷書金剛經》等作品集。2011年,他被中國國家畫院沈鵬書法創研班和曾來德書法工作室聘任為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