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是世界竹文化的發祥地,從殷商時代就跨入了“竹子文明”的時代。中國人民種竹、用竹、愛竹、詠竹、畫竹之風長盛不衰,綿延數千年。人們愛竹子,愛他的品格,愛他的亭亭玉立經霜雪而不凋,歷四時而常茂,集堅貞、剛毅、挺拔、清幽于一身。人們把竹子的生物學特征總結升華成了做人的品格和情操。自古以來人們不僅喜歡竹子的外形,更愛竹子的品格和內涵。中國悠久的歷史和文化賦予許多生物以人的靈性,松、竹、梅被稱為“歲寒三友”。“梅蘭竹菊”喻為“四君子”。 謙虛謹慎是竹的品格,堅韌不屈是竹的氣節,無私奉獻是竹的風骨,高風亮節是竹的靈魂。
在出土的甲骨文中,人們能認識的900個字中,有6個竹部文字。到了清代,在47035個總字數中竹部文字有960個。從中國文字的發展中,說明竹資源得到了廣泛的利用。竹子之所以有如此淵源的歷史,究其原因,竹還是吉祥之物。 竹字,是圖畫文字,竹字是由兩個象形竹葉的“個”字組成。兩“個”不分離,象征團結,象征愛情堅貞、夫妻幸福,特別在南方婚俗中,把竹作為吉祥之物使用,是為了好的預兆,如用竹棍挑開新娘蓋頭、抬竹轎、送竹扇等等。我們描寫愛情也常用“青梅竹馬、兩小無猜”之詞。竹,又諧音“祝”,“祝(竹)君”“祝(竹)福”給人美好、幸福和吉祥的頌詞。農村做新屋落成時呼彩,多用“竹苞松茂”四個字。“竹雹松茂”比喻家族興盛,四季平安。佛祖釋迦牟尼剛出道時,講經的第一座寺院,也是全世界的第一座寺院,就是竹子搭的,叫“竹林精舍”。觀世音菩薩也一樣,拜觀音的,都知她身后有一片紫竹林。
我國南方民間廣泛遵循風水習俗,屋前路邊有竹林,是風水好的標志之一,預示家道興盛、四季長青,民間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吉祥圖案,有很多是含有竹子的。因此竹是吉祥、富貴、平安的象征。 在中華民族文明史的進程中,幾乎處處打上了竹的烙印,處處都可以見到竹子的蹤跡,從而構筑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竹文化。